告别童真的方式有千百种,限于网络管制法规,你今次只会看到两种。其一,当我们首次接触到来自新世界的未知;其二,当我们自己决定要割舍什么的时候。
方法一:The Face
–
在大家的颈椎还未被手机摧残的年代,书报亭就像小说里的龙门客栈,人们每月按时前往那里补充资讯营养。《1626》、《Yoho》、《Yes》、《新视线》、《新周刊》,当然还少不了语文老师推荐的《读者文摘》,微笑脸。正是这些出版物,拉了一把身处角落的我们,让我们仿佛站在了世界的最中心。
而在 90 年代英国,一本叫《The Face》的杂志,将新文化的浪潮刮遍英伦,甚至让农舍里的某个孩子,为他的摇滚未来做起了准备。
《The Face》的电视广告:20 秒讲述杂志的精神
–
如果说《i-D》表达了年轻人的时尚,那《The Face》 则代表了年轻人的风格,且从它在 1980 年创刊后的 15 年内,对年轻文化的推进影响巨大。杂志有预见的采用了那时以摄影师 Ray Petri 为代表的“Buffalo”,当时西伦敦最具影响里的创意人集合。结合真性情的报道方式,和大胆、好玩的版式,他们几乎定义了 90 年代年轻人的风格。
–
《The Face》初期的杂志内页,摄影 by the Buffalo
–
采用 Buffalo 的人正是当时的主编 Nick Logan 和艺术指导 Neville Brody。“他们包容了我们的奇思妙想,Nick 的才华和他的努力成正比,他几乎是住在办公室了。而 Neville 每期都设计出不同的字体,但却很神奇没有偏离《The Face》的主调”,Buffalo 的成员之一,Jamie Morgan 回忆道。
–
尽管如此,《The Face》还是在 2004 年停刊了。在 Nick Logan 离职后,杂志失去了灵魂,败在了数码浪潮下。文章后面有 Buffalo 的线上档案库,请留意。
–
但其精神不死。没看到吗,眼下这股强劲的独立杂志群体。国内的独立出版也开始复苏了,比如最近创刊的《Closing Ceremony》。告别童真的方式有很多,看杂志也可以。
–
–
方法二:拒绝天真
—
童年步入青年标志是:
变得更加迷人?可以偶尔堕落?
不再去游乐园?拥有身体欲望?
–
Danila Tkachenko 并不知道答案,于是拍摄了俄罗斯某个小区的“孩子们”。照片中混合了人像、纪实以及静物摄影的技巧。他寻求的答案,就在下面。
–
–
抬头直视、唇齿想接、肆意挥霍、环抱双臂、隐于街角、叛逆反击,以及开始怀念那个纯真的自己。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向童真道别。天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后果,但这不重要。
–
无论是《The Face》中对青年文化探索,或是 Danila Tkachenko 通过摄影做的“问卷调查”,我看到了清晰的坚强,和最初的勇敢,也看到了表皮下的脉络和伤痕。然后,我青涩欠揍地用这篇文做铺垫,其实只想知道:你当初是如何告别童真的,童年的“童”,纯真的“真”。
–
1.
《The Face》中但当摄影的 Buffalo 的作品集:
http://www.jamiemorgan.co.uk/images/
2.
封面图来自:KIRILL SAVCHENKOV
本文图片来自:The Face Archive;Danila Tkachenko
文章为 Malt 原创,不得随意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INFO@MALTM.COM
MALT麦芽
WWW.MALTM.COM
MALT 麦芽是一个关于想象、美学及创造的
在线内容分享平台;
它来源于我们多年观察、研究与分享的
众多领域集合的成果。
我们会为品牌提供定制化的新媒体内容推广、
如需商业合作请邮箱:INFO@MALTM.COM
☟保存/扫描二维码,或者搜索公众号☟
SHUMANSHEJI